钓鱼岛事件,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一个是领土争端,一个是贸易争端,看似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一场战争,而且整个事件的演化,也不无相似之处。
(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矛盾之二:欧盟如何继续维持碳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欧盟不惜强行单边推出航空碳税计划,并对此寄予厚望。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欧盟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最终究竟是低碳发展还是贸易保护占上风现在仍未为可知,但欧盟内部应该对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所估计。具体到在中美欧之间,中国负责低碳发展的制造环节,欧美则负责低碳发展的技术和创新环节,同时大家共同出资,这样的布局本身足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并无低效问题,但其中却隐含不同产权制度上的瑕疵,即清晰的物品产权与不清晰的知识产权间的不对称性。这意味着在经过30多天台前幕后的博弈后,中国光伏企业最终还是没能避开这一最不想看到的结果。由此,则形成中国呼吁欧美放开高科技领域出口,而欧美则抵制中国过快产品出口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低碳发展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各方都对对方有所不满。这便是当前欧盟内部各方在低碳发展与低碳贸易上产生矛盾的困惑所在,即便德国政府首脑来华主动表态反对贸易保护,却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开其背后的症结。
设想,欧盟最后接受反倾销调查申请企业的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双反税,那么欧盟市场将与美国市场一样,提高中国光伏产品的准入壁垒,这自然会给产能已严重过剩的中国光伏产业带来致命一击,这些企业将被迫或进一步压缩成本,或向其他地区转移产能来规避欧美的贸易保护政策,或者是干脆减少产能。应该说,开展反倾销调查所传递的矛盾信号说明欧盟内部存在意见分歧。同时,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也频传裁员消息。
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139%下滑到20%左右。对于眼下光伏产业面临的层出不穷的贸易制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指出,出口受阻和产能过剩,将导致一些光伏企业可能未见盈利就要草草收场,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被踢出局的光伏企业将超过30%。出口同样受阻的山东光伏企业,则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而就在商务部赴欧洲磋商的同时,国内光伏巨头无锡尚德与江西赛维,已被迫以裁员、卖地等方式止损。
如今,江西赛维二季度已亏损2.2亿美元,陷入破产边缘。而尚德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现金流仅为500万美元,即将到期的债务却有5.75亿美元
在美国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之后,9月6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及关键零部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的重要市场,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总金额约204亿美元,占全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六成以上,该案也由此成为有史以来我国遭遇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案发后,厦门市商务局即时向福建省节能灯具出口基地商会及相关企业通报案情,并于9月17日召开应诉协调会,动员、指导企业积极应诉,以争取较有利的结果。失去美国市场之后,若这次再失欧洲市场,厦门光伏产业将只剩下澳大利亚这一相对重要的市场。
厦门是福建省光伏产业的重要聚集地,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较快,产品集中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以及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厦门市商务局表示,受国际市场影响,案发前厦门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已遭到冲击,今年前7月厦门出口涉案产品3194万美元,同比下降58%。根据欧盟法规,欧盟将在立案后2至9个月内决定是否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15个月内作出最终裁决。其中出口欧盟682万美元,同比下降高达86%。
导报记者9月19日从厦门市商务局获悉,欧盟此举对厦门影响较大,调查期内厦门21家企业对欧盟出口涉案产品2403万美元,其中最大涉案企业涉案值超过2000万美元公司决定不再制造完整的太阳能面板,而只制造面板上的电池,将面板的生产外包出去,还打算建立一项合资项目来生产电池。
但这场被中国光伏制造厂商的大规模扩张逼出来的大幅降价,已经把数十家(即使没有几百家)太阳能光伏企业推上了高危名单。该公司没有像其他更冒险的创业公司那样,投下大笔资金去设计新型的纤薄太阳能电池和面板,而是集中精力开发现有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统治力的硅材料的制造流程。
初出茅庐的太阳能光伏企业为了生存,都在重新思量在几年前似乎还稳如磐石的那些策略。位于麻省列克星敦市的1366技术公司(1366Technologies)的经历正说明了要在一个不稳定的供方市场内引进新技术有多么困难。公司将自行出资建设示范厂,而且尚未动用已获美国能源部担保的1.5亿美元的贷款,该笔款项计划将用于建设一座100万千瓦的工厂,建设该厂还需其他投资方注资。为了让自己的纤薄技术实现商业化,创业公司Stion与两家亚洲的制造商签约,让自己的产品从实验室走进了工厂,省去了自己筹集数十亿资金的过程。米尔洛表示,公司正在稳步推进最初的计划,向硅供应链的上下环节中出售晶片。硅价格的走低使1366技术公司的策略的竞争力大不如前,因为削减硅晶片或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对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最终价格的影响较小。
这些公司除了提供资金以外,本身也是潜在的客户,而且有助于以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一技术进行确认。1366技术公司研发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制造流程,直接从熔融硅池中制造出6平方英寸的标准硅晶片。
不过到了最后,市场上的灾难可能会压倒他们的技术进步。另一个策略是制造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进一步削减成本或提高电池的效率。
公司也因为在密西西比州生产的激励措施而获益。双溪技术公司(TwinCreeksTechnologies)是一家位于加州圣何塞的创业公司,该公司也设计了一套生产流程,新流程所使用的硅更少,同时保持能效不变,从而将电池的制造成本降低了一半(见《创业公司要将电池成本降低一半》)。
在美国,创新太阳能光伏创业公司已经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和政府贷款。而且该公司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太阳能级硅的高价格。从今年3月成立以来,公司还未能与任何客户签约,不过公司的一位代表表示,有关谈判正在进行中,公司有望在今年获得客户。但是小光伏企业即便拥有引人注目的技术,也仍要陷于和拥有大量廉价资本的巨头供应商竞争的强烈逆境中,同时还需要设计出新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指导方针。
米尔洛表示,这意味着公司的现金能够撑到2015年。公司还将与韩国工业巨头韩华化工(HanwhaChemical)进行战略合作,后者将购买1366技术公司打算制造的一些晶片。
这种电池的效率比一般的硅电池高,面板呈全黑色,极富美感,而且每块电池都可单独控制,这意味着因遮蔽所导致的能量损失更小。科尔斯滕说:如今,做一家一招鲜的企业颇具挑战性。
在最近的不少创业公司中,这家从麻省理工学院(MIT)分拆出的公司因其策略得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任何技术进步的价值都比十年前要高得多,因为有更多的光伏企业能够利用这些进步。
就在此前,Solyndra公司轰然倒下,其他许多太阳能设备供应商也纷纷破产、关闭工厂或重组。但现在的光伏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司目前陷入了困境。面对同样强硬的市场力量,其他太阳能光伏企业也认识到,单干再也不是一条可行的出路了,它们也在尝试用其他途径打入市场。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Solexel宣称,到2014年时将能够以每瓦特42美分的成本对电池进行量产。
1366技术公司的资金还能撑个几年,又能拿到政府贷款。台湾的台积电公司(TMSC)对Stion投资,生产出了Stion的第一代产品。
如果其他所有的策略都失败了,一些太阳能企业也许会将其知识产权转让给其他制造商,虽说这是经济上最没意思的一步。接着Stion又从韩国制造商Avaco处获得另一笔投资来生产自己的下一代面板。
这一行的门槛绝对提高了,成本目标的制定必须要比以往更具侵略性。他说,公司的新生产流程也降低了资本成本(因为需要的机器更少),而且产量更加稳定。